巧用“惯例”与“正面语言”
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积极(正面)教育第三期分享会
积极(正面)教育第三期分享会来啦!这次分享会聚焦“惯例” 与 “正面语言”,这二者对日常教学意义重
大,能将教学中的难题转化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机会。那么,如何借助它们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?一起走
进这场分享会寻找答案。
读书分享
分享会伊始,小学部副校长寇玉荣和初中部德育处主任薛军英率先登场,深入浅出地解读了《正面管教》
第七章内容。他们巧妙结合日常教学中的鲜活案例,分享自己对书中理念的深刻理解与感悟,将晦涩的理
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育智慧,引发在场教师们的强烈共鸣,也为本次分享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“惯例”与“正面语言”
随后,赵亚军老师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实践教学展示。围绕 “惯例” 这一关键技能与 “正面语” 工具,以角
色扮演的形式引导教师们建立班级排队惯例。全体教师被分为两组,一组生动演绎学生日常排队时的状态,
另一组则细致观察并记录。在精彩的模拟结束后,大家积极建言献策,着重强调运用 “要做什么” 而非 “不
要做什么” 的正面表达方式提出建议,直观展现了正面语言在班级管理中的强大力量。
角色扮演结束后,赵老师进一步深入讲解了建立班级排队惯例的 “5个R” 原则:
通过回顾期望(Review Expectations),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明晰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规范;
借助反思(Reflection),让学生审视自身对惯例的执行情况;
强调责任(Responsibility),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改进;
探讨结果(Results),明确目标与达成标准;
最后通过多次排练(Rehearse),巩固良好行为习惯。
这一系列科学的步骤,为教师们在班级管理中落实正面管教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。
大脑会自动过滤 “不”“别” 这类否定词,且难以压制反面想法,命令式的 “不语言” 不仅容易引发
孩子本能反抗,长期使用还会导致孩子低自尊和低价值感。为此,赵老师总结了常用的八种正面
语言句式,倡导教师们秉持 “和善与坚定并行” 的关键态度,实现正向引导与思维模式的转变:
1.清晰具体的要求:明确告知孩子可采取的行动,并以身作则,如将 “别吵啦” 转换为 “我们坐下
来并保持安静,独立思考”。
2.有限选择:赋予孩子自主决定权,满足其自主需求,像把 “不要磨蹭” 换成 “你是先写语文,还
是先写数学?你来决定”。
3.启发式提问:激发孩子思考,增强其归属感与价值感,例如用 “怎么做才能不迟到?我们的约
定是什么?” 替代 “别说话不算数”。
4.有条件的许可:说明行为的可行条件,将 “别在教室拍球” 转变为 “我们可以在篮球场拍球”。
5.手势和暗号:采用简洁有效的方式,如用举手示意代替 “不要插嘴”,让孩子参与设计更具效果。
6.肯定式否定:带着爱意拒绝,把 “不可以” 表述为 “可以啊,我们一…… 就……”。
7.陈述惯例:依据日常惯例提醒,把 “不要拖拖拉拉的” 变为 “按照日常惯例该做…… 到做作业的时
间啦……”。
8.邀请合作:激发孩子的价值感,用 “谁能帮老师一个忙?我需要你的帮助” 替换 “别站那不动”。
随后,教师们分组将日常使用的 “不语言” 转换为 “正面语言”,并在小组内热烈分享。大家在交流中深化了
对正面管教的理解,纷纷表示收获颇丰,今后将把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,为学生营造更积极、和谐的学
习成长环境。
在本期积极(正面)教育分享会上,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,深入探讨 “惯例” 与 “正面语言”。相信在领导与
老师的努力下,教师们能将所学用于教学。期待 “惯例” 和 “正面语言” 为学生营造优质教育环境,助力他们
茁壮成长。